云儿开心广场舞 青儿广场舞 茉莉广场舞 云裳广场舞 美久广场舞 广场舞课堂 杨丽萍广场舞 吉美广场舞 春英广场舞 水蜜桃广场舞

如何跳好交谊舞(二)

六、“跃动感”是摆脱“走舞”形态的根本途径。
“走舞”,是提高舞蹈技艺水平的大敌。这种形态与意识,主要是因初学入门时,未获正确的指导所致,当然也有其他的原因。“走舞”的最大危害,是将舞蹈应有的流动、变成一种毫无艺术审美价值的、单纯的走步。本书之所以极少采用“脚步路线图”进行图示,根本原因就是这种方式很容易导致人们将注意力放在脚的移动上。即使专为初学入门者配置的极少几幅这类示意图,我将它们称为“运动轨迹图”,希望这种苦心能引起初学入门者的重视和警惕。正确的舞蹈流动,从脚下的运动状态看,应当是“跃动”的。这种“跃动感”的根本意义在于:突出身体的舞动,而不是脚的行走。依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制定的规范,有无这种“跃动感”,乃是衡量舞者水平的层次性分界线。对于一个毫无“跃动感”的“走舞”型选手来说,他连参加初赛的资格都不具备,更不要说问鼎决赛的名次了。假如硬要采用此种方式起舞的话,它只能算是一种“喝酒不吃菜,各人心头爱”的自我选择;-如果你并没有跳好交谊舞的愿望,当然例外。理想的“跃动”由下述三个因素构成:第一,始终以身体在空间的位置的挪移为主,脚下只不过是跟着到达某一位置而已。这与前面谈到的“领舞”技巧的腰部推动是同一原理。第二,重视脚踝关节和脚趾关节的协调配合,使脚掌的推力成为腰部推动的辅助性配合。第三,使用膝关节的缓冲性柔韧。其中最难掌握的是第二个因素,如果力量运用不当,就会使“跃动”变形成为“跳动”。因为脚掌推地的“跃动”,根本目的在于实现“脚到重心到”,而不是为了形成“抛物线”的流动。所以,应当将其与升降相鉴别。这一点必须在练习中反复对比和体会。一旦具有良好的“跃动感”之后,体会发现,运步的步幅将会必然随之加大,这种“跃动”中的步幅,是常规移动中无法实现的。因此,这也可以作为自己检验进步程度的客观依据之一。此外,“跃动感”与脚底的“滚动感”是一脉相承的,这一点也须仔细加以体会。
七、侧身技巧是通向完美流动的桥梁。
侧身,是完美流动的重要技巧。它不仅是旋转动作的自然起始状态,而且也是衔接舞步间协调流动的重要因素。假如不使用侧身技巧,那么,无论是倾斜、肩部引导、还是c、B、M、P,都将出现生硬地突发性改变,甚至连旋转动作也会因此而变得生硬、费劲和难看。运用侧身技巧,需要从理论上解决两个问题:一是从舞步结构和身体流动的未来发展中弄清“这一个侧身”的“作用”,即提高自己对侧身动作的类型鉴别能力;二是认识到,侧身实际上是一种上半身的不完全旋转,而不是一种肩部的动作。所以,它应当以腰轴的旋转意识作为发力要领,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“左肩向前”或“右肩向前”。换言之,侧身动作的理想运用,必须建立在提高腰部技术能力的基础之上。侧身动作的基本类型,有以下三种:第一,彻底的不完全旋转。这种侧身的目的在于,帮助重心的迅速推出。因此,上身的旋转力很不易被察觉,它几乎在重心到达的同时就趋向消失。这种侧身动作的关键是掌握分寸,不可过分,但又不能太小或完全没有。譬如在华尔兹的基本步中,重心刚一达到位置,侧身就消失在倾斜之中。如果力量过大,就会出现“突肩”或引起方位变化;而如果没有侧身,则会造成倾斜动作的机械性突发反应或完全难以倾斜。第二,向肩部引导发展的不完全旋转。--这种侧身动作,完全是为肩部引导动作搭起的完美过渡性桥梁因此,当重心到达指定位置之后,上身的不完全旋转,不但没有消失的趋势,反而继续向肩部引导发展。譬如狐步的羽步和三直步就是这种情况。这种状况虽然也是直接联系着倾斜出现的,但和前一种形式的不同点在于:前一种是将侧身消失在倾斜中;而这一种则是在侧身的继续发展和引导中才会出现倾斜的可能性。因此,无论就力量的大小和延续时间的长短来看,第二种类型都大大超过了第一种类型。第三,“永不消失型”的不完全旋转。--这种侧身,实际上是旋转动作的“发动”和“起势”。因此,当旋转动作一旦展开,二者就融为一体了。将其称为“永不消失型”,仅只是为了区别而已,事实上,旋转动作一旦展开,上下身之间的侧拧就不复存在了。这种类型的侧身,与倾斜之间的关系也很特别,当重心刚刚转移到位,倾斜就立刻在侧身的“永不消失”运动中自然出现。从上述三种情况看,侧身动作不仅在力量和时间的延续上,与后面的连接动作有着密切的从属性关系,而且与倾斜动作的衔接方式也各不相同;有时消失在倾斜中;有时引导着倾斜的出现;而有时则将倾斜纳入自己的运动轨迹之中;甚至有时还完全不和倾斜发生关系(如探戈和C、B、M、P状态)。这就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:不善于鉴别侧身动作在舞步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,是不可能运用侧身技巧来达到完美流动的。所以,在训练和提高自己腰部技术能力的同时,加强理论修养和提高鉴别能力是很有必要的。
八、理想的升降必须消灭阶梯型过渡。
升降动作,是大部分交谊舞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形式。怎样才能形成理想的升降呢?很多人以为这并不困难:以为踞起脚为升,弯屈膝为降,这不是很简单么!可事实上却并不象这么简单和容易。因为升和降必须圆润而流畅地衔接起来,而且这种衔接又往往和重心的交替或转移交织在一起。因此,难度和技术要求是相当高的。可以这样说:当你觉得这一切都很简单时,说明你还没有进入相应的层次;而一旦你感到这个闻题的困难和不易时,则说明你已经开始了相当层次的追求;至于你终于达到毫不困难的自如状态时,你则已经进展到了相当高的层次了。实现完美的升降,须将膝盖和脚腕的动作进行特殊地交叉性协调处理才能达到。否则,按照常规的先伸直膝盖再抬起脚跟,和先放下脚跟再弯屈膝盖的方法,就难免使升降动作出现阶梯型间歇式的过渡。而理想的升降是必须消灭这种阶梯型过渡的。正确的方法是:上升运动时,应先把重心转移到脚掌,使脚跟微微离地,然后在脚跟上升的过程中逐步伸直膝盖,配合整个身体的上挺动作,使上升运动达到极限高度;下降运动时,则应首先使用膝盖放松的技术,让膝盖的弯曲先于脚跟的落地。假如还须继续下降,则再使用膝部弯曲的功能。这种升降方法是“说者容易做者难”。要想使每一次升降都按照这种方法运动,不经过艰苦练习是不行的。但无论有多么困难,却必须如此。因为这是消灭“阶梯型过渡”的唯一正确的方式。
九、倾斜是一种多功能的技巧手段。
倾斜是交谊舞中的高级技术技巧。在较低层次的舞蹈中,可以完全不涉及这个问题。但想要跳好交谊舞,无论是参赛还是自娱,都必须学会运用这种高级技术技巧。就倾斜的功能而言,它有三种主要的用途:即促进流动、对抗离心力和展现人体美。无论在哪种情况下,它都是以人体纵轴偏离地面绝对垂直座标为主要特征的。由于这种偏离,不可避免地引起肩横线的水平式倾斜。因此,不少的人误以为这是一种肩部动作或腰部的弯曲性改变,甚至将“重倾斜”舞姿、干脆叫做“下腰”。假如我们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倾斜的本质性特征,那么,由此而引起的动作名称的失误,将造成技术上的损害。假设这种后果仅仪出现在自娱场合还问题不大,如果出现在比赛场上,就难免带来“功亏一篑”的遗憾。作用于促进流动的倾斜,虽然表现在明显的侧身和肩部引导现象中,但其本质性存在机制却是为了促成整个身体的大幅度流动。因此,这种倾斜实际上是由腰部的剧烈推进形成的,其形态特征表现为:下体运动速度先于头部,因此而出现倾斜。完全不是故意地抬高或降低某一侧肩部。作用于对抗离心力的倾斜,主要在旋转动作中使用。其本质特征是人体纵轴向圆心方向偏移--即左转前进时向左(后退则向右)倾斜;右转前进时向右(后退则向左)倾斜。从而将人体运动纳入一种盘旋状或旋涡状运动轨迹,以抵抗和削弱离心力带来的阻碍。用以展现人体曲线美的“重倾斜”,是一种造型性变化,其本质也是旋转动作。只是由于脚下位置的相对固定,使离心力的克服不再具有实际意义。因此,很多从便忽略了这个问题。若是“重倾斜”的舞姿造型不能获得优美的效果,十之八九与缺乏旋转有关。虽然此时的旋转仅仅只是一种过程性的装饰,但其作用却是很明显的。因为,完美的造型必须产生于完美的流动。如果流动发生失误,造型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美的。我之所以在教学实践中,再三地反对把“重倾斜”称为“下腰”,根本原因就在这里。“下腰”的概念,将影响着人体运动的轨迹向直线运动发展,而正确的轨迹应当是螺旋状的圆弧形发展;另外“下腰”的概念,还使舞蹈者不由自主地想去弯曲腰椎,从而不仅降低了胸椎部位的表现力,而且容易造成“憋气”、“捶脖”、“重心失控”等等一连串不良后果。正确的形态,应当是强调胸椎部位的舒展与挺拔,整个人体是“倾斜的”,而不是“弯曲的”。总之,要想使倾斜技巧在舞蹈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和功效,首要的条件仍然是提高理论修养和动作鉴别能力。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用途,分门别类地按照不同用力方法及其要领,去追求最佳效果。否则,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,是不可能充分发挥这种高级技巧的多功能作用的。
十、重心转移技术的核心是“不露痕迹”。
掌握重心,是任何一种层次的舞蹈者都无法回避的基本技术。它不像侧身、倾斜、或“跃动”那样,初级层次的舞者可以置之不顾。但掌握重心同时也是一种高级技术,它几乎渗透到所有的技巧之中。因此,可以说它是“技巧中的技巧”。一般说来,初级层次的舞者,只要能保持重心的稳定与合拍的交替,就可以应付了。但是,对于较高层次的舞者来说,重心转移和交替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就复杂得多了。复杂归复杂,但核心的目标却只有一个,即“不露痕迹”地进行交替和转移(特殊情况除外,譬如探戈的摇步)。这个核心,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,也是我们全部努力的归宿,所有的技术性手段都应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。重心转移技术的第一个要点,是尽可能缩短双脚同时分担重心的时间,尽量避免停留在双脚重心的状态上。因为这种状态,使重心在其交替中增加了一次“泄露”痕迹的时机--由单脚到双脚,再由双脚到单脚。可是,遇到并式脚位的舞步该怎么办呢?在并式脚位的交替中,不同的舞种,交替方法和时机都大不一样。以探戈和华尔兹为例:探戈的交替,是在并拢脚到位的最初一瞬间完成。当它静止下来时,重心转移已经结束。此时,虽然从外部形态看重心是落到双脚上的,但实际上重心已经由后到位的脚独立承担,第一只脚已经处于一种事实上可随时移动的状态。华尔兹的交替,则是在并拢脚到位后的最后一刹那进行。在此之前,虽然从外形上看已经完成了双脚并拢,但实际上重心并没有交替,仍然第一只脚推动着“附点性”的上升运动,直到其“消失在空中”之后而出现的自然性下降趋势时,重心交替才随着下降动作同时完成。这两种迥然不同的交替转移方法,从效果和本质意义上看,是完全一样的。其目的都是为了造成这样一种状态:当下一个舞步开始运动时,不再出现重心由双脚移到单脚的“痕迹”。在开放式脚位状态下,重心交替性转移的方法,虽然没有明显的舞种性差别,但却必须恪守“一步到位”和“不露痕迹”的原则,而不能出现“不左不右,不前不后地骑在开放式上”的形态。至于探戈的“三七开”式开放,则是一种特殊的需要(指欲前先后的特殊审美取向)。
不过就总的重心状态而言,仍然主要是由一只脚承担的。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,为了达到“不露痕迹”的目的,应当尽量避免双脚同时承担体重的情况。重心转移技术的第二个要点,是熟练运用脚底“滚动”技巧。所谓“滚动”,就是指人体重心集中点在脚底位置的移动程序和感觉。无论是由脚尖“滚”向脚跟,还是由脚跟“滚”向脚尖,甚至是由脚尖“滚”向全脚再“滚”向前掌,都必须流畅而平稳,既不能出现颠跛性转移,也不能出现间断性中止,更不能干脆只用脚掌。这种“滚动”还必须和膝盖的柔韧相配合,从而产生一种“只见人体流动,不见重心交替的理想状态”。练习“滚动”技巧的方法,可按下述程序进行:先在并脚状态下,做脚跟起落的大幅度运动(注意一定要和膝盖相配合)。当这种练习趋向稳定时,再改由单脚进行。最后才进入交替向前和交替向后的“滚动”练习。练习中应强调平稳,并努力捕捉“重心集中点”在脚底不同位置时的不同“感觉”。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,因为“感觉”座标的建立,乃是发挥技术水平的根本保证。重心转移技术的第三个要点是:保证腰胯的稳定,形成以腰为中心的“整体重心焦点”。这是最高级的技术性要求。它使舞蹈者将重心观念从地面提升到空中,从而形成一种脚底重心集中点和空中焦点“同步调整”的综合效应。练习方法必须从稳定腰胯关系开始,须努力克服胯部随着重心脚的交替而摆动的自然状态。这不是一件很能容易办到的事情,但必须如此。然后练习空中焦点与脚底感觉的配合,最后进入用空中焦点的急速推动,引导脚底重心集中点的快速跟进性转移。当这种练习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时,你的重心转移技术才能算真正练到了家。前面所述跳好交谊舞的十大要诀,对于初学者来说,有的地方可能近似于“天书”。不过这没有关系,随着你的技术的进展和提高,你自然就会逐渐看懂、理解的。问题在于你究竟要追求什么?奋斗目标是什么?这才是阅读本书的交谊舞爱好者必须自省的根本问题。因为不同的目标,将导致你从不同的角度和需要来进行思考与实践。实际上这十大要诀是具有伸缩性的,全看你怎么理解和应用。不过有一点是不变的,就是要重视舞蹈者腰部的重要作用,无论从何种层次上考虑,腰部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。